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需求价格弹性公式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原因

2023-03-30 05:22:55 互联网 未知

需求价格弹性公式

需求的价格弹性公式正确,具体解释需要吗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在需求的价格弹性中,假设价格是自变量P,需求量是因变量Q,则需求的函数可以写成:Q=f(P)。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Q的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P的变化的百分比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即E=(ΔQ/Q)/(ΔP/P) 该公式表明,当价格每增加1%时,需求量下降的百分比。从上面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结果有三种情况: 1.价格弹性(E)大于1时,说明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大,如果价格有比较小的变化,其需求数量就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一般把这种情况下的产品为有弹性产品; 2.当价格弹性(E)小于1时,说明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既使价格发生很大的变化,其需求数量的变化也不会很大,一般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该产品的需求对价格无弹性,把这种产品称为无弹性产品; 3.当价格弹性(E)等于1时,说明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其需求数量的变化相同,这种情况称为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 对于需求对价格有弹性的产品,价格是调整需求数量的主要因素,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降价的方法增加需求数量,也可以提高产品的价格以减少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这类产品主要是指非人民生活必须品,例如服装;对于需求对价格无弹性的产品,由于市场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数量不决定于产品价格的高低,企业可以采取提高价格的方法增加企业的利润。这类产品主要是指人民生活必须品,例如粮食;对于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等于1的产品,因其价格变化与数量变化同步,在制订价格政策时,一般不会采取什么措施。1.2 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应用商品的需求量大小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影响因素发生变动,商品需求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动.商品种类不同,对各种影响因素变动反映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可以通过商品需求弹性来加以分析和说明.商品需求弹性主要有: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它们所说明的问题和实际经济学意义各有不同,具体用途也各不相同.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其计算弹性原是物理学名词,指一种物体对外部力量的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弹性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弹性的大小可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系数是因变量Y变动的比率与自变量X变动的比率的比值,用E来表示,公式为: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就不同,一般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来表示其弹性的大小,以Ed来表示,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需求量的变动量,P代表价格,ΔP代表价格的变动量,则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可用下列公式表示:由于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因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在实际运用中,为方便起见,一般将负号省略.如Ed=1.8,其含义是价格每上升1%,会引起需求量下降1.8%,或是价格每下降1%,会引起需求量上升1.8%.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一般包括点弹性和弧弹性两种.需求点弹性是指某商品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需求价格弹性,它衡量在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需求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对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的反应程度.例如,某商品价格从1000元降至999元,需求量从10000增加到10003,即P1=1000,P2=999,Q1=10000,Q2=10003,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如果知道了需求曲线的函数形式,可以用微分法来计算点弹性.公式为:例如,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18-2P,导出点弹性的表达式,并计算价格为3和4时的点弹性.根据上述公式,可得需求点弹性表达式如下:当P=3时,Q=18-2×3=12,Ed=2×(3/12)=0.5当P=4时,Q=18-2×4=10,Ed=2×(4/10)=0.8从此例可以看出,当商品价格从3上涨到4时与价格从4下降到3时,需求价格点弹性系数并不相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价格和需求量可以采用平均值,即用弧弹性计算方式.需求弧弹性是指商品需求曲线上两个价格/数量点之间所具有的平均弹性.其公式如下:应用此公式,上例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计算如下:价格从3上涨到4时,P1=3,P2=4,Q1=12,Q2=10价格从4下降到3时,P1=4,P2=3,Q1=10,Q2=12应用弧弹性计算公式,消除了价格上升与下降时所计算的弹性系数的差别.二,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可将其分为五类,每类商品需求量随价格变动的反应情况如表1-3所示:1.需求完全无弹性需求完全无弹性的商品,Ed=0.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表示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改变.例如,一些特殊的药品象胰岛素,对于一些糖尿病人至关重要,无论价格如何上升或下降,他们都不会改变购买量.2.需求完全无弹性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Ed1.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表示需求量变化幅度大于价格变化幅度.例如,空调,汽车等高档生活用品,旅游和专业服务等.5.需求有无限弹性需求有无限弹性的商品,Ed→∞.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表示价格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或者说对于价格的微小变动,需求量出现了无限大的反应.例如,两台相邻饮料机中的同种同质软饮料,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都会拥有一批消费者,而当一台机器中的软饮料价格上涨时,即使量很小,人们也不会购买,而是购买另一机器的饮料.表1-3 不同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分类表分 类含 义实 例数 值图 形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都不变.胰岛素等Ed=0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化幅度小于价格变化的幅度.食物衣服农产品住房饮料保险等Ed1完全有弹性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无限.货币等Ed→∞三,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种因素:第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像粮食,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需求程度大而稳定,因而需求价格弹性就小.而奢侈品,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较大.第二,商品的可替代程度.某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可替代程度越高,需求价格弹性则越大反之则越小.因为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购买其替代品,而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多购买该商品而取代其替代品.第三,商品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如果商品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小,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就小,需求价格弹性就小,象毛巾,香皂,火柴之类的商品.反之,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比重大的商品,象空调,珠宝之类的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大,其需求弹性也大.第四,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一般来讲,用途比较广的商品,当其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就会只买较少的数量用于其最重要的用途上,而当其价格下降时,消费者的购买量就会逐渐增加,将商品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用途,因而其需求价格弹性就大相反,用途较窄的商品,其需求价格弹性就小.四,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应用: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关系的分析总收益也可以称为总收入,指厂商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销售量与价格的乘积,如果以TR代表总收益,Q为销售量,P为价格,总收益的计算公式为:我们假设需求量也就是销售量,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需求量)的变动不同,从而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下面我们主要分析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一)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1,商品价格下降对销售者的总收益变动的影响.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销售量)增加的比率大于价格下降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增加.例:假定某种家用电器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Ed=2.当价格为500元时,销售量为100台,若其价格下降10%,也就是价格降到450元时,会使销售者总收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解:因为Ed=2,当价格下降10%时,销售量增加20%,即Q2=120台.这表明,由于这种电器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了.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商品需求量增加,商品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大于价格下降的比率,价格下降而总收益增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实行"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2,商品价格上升对销售者总收益变动的影响.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的比率大于价格上升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如上例中,现假设该种电器的价格上升10%,即P2=550元时,销售者的总收益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因为Ed=2,当价格上升10%,即价格上升到550元时,销售量将减少20%,即Q2=80台,此时总收益TR2为:表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总收益反而减少了,说明了对于此类商品如果向上调价不当,不但不能增加销售者的总收益,反而会带来损失.具体地说,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厂商在销售时减价会增收,涨价会减收.(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1,商品价格下降对销售者总收益变动的影响.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小于价格下降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例:面粉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当Ed=0.5,价格为2.00元时,销售量为100kg,若价格下降10%,即P2=1.80元时,销售者的总收益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解:因为Ed=0.5,当价格下降10%时,需求量增加5%,即因为:这表明,由于面粉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了.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会使销售者的总收益减少.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说,粮食丰收了,由于粮价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了.其原因在于粮食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由于粮食丰收使粮食供给量增加,造成粮价下跌,价格下降导致需求增加并不会使农民的收入同比例增加,从而农民的总收益减少,农民反而受损失.2,商品价格上升对销售者总收益的影响.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小于价格上升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增加.例:根据上例的资料,若面粉的价格上升10%,即P2=2.20元,销售者的总收益又将如何变化 因为价格上升10%,Ed=0.5,则需求量将下降5%,即:这表明由于面粉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了.综上所述,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者减价会减收,涨价会增收.教学参考书:1,孙建锋:《经济学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2,徐颂陶:《经济学基础知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复习思考题: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学指导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原因

是一个意思。
1、需求曲线的横坐标是需求量(而非你说的投资),纵坐标是价格。
2、由于价格下降,人们的收入相对来说会增加,因此可以增加消费需求。同样道理,价格上升时,需求相对减少(和人们的 购买心理是一致的)
3、第2点只能说明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即递减的,还不能说明向“右下方”倾斜,即向原点内凹,因为向原点外凸的曲线也是递减的(平抛曲线)
4、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造成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建议你再自行科普一下。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有三个。
  1、财富效应(实际余额效应):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人们的实际财富增加,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增加,从而增加消费。因此价格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呈反方向变动。
  2、利率效应:价格水平越高,物品和劳务交易所需的货币量也越多,在货币供给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使得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也随之上升,投资支出减少,从而使总需求下降。因此价格水平与经济中的投资支出呈反方向变动。
  3、汇率效应:国内价格水平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从而净出口减少,总需求随之减少。因此价格水平与经济中的净出口呈反方向变动。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首先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持有财富的实际价值升高,人们会变得较为富有,从而增加消费。总之,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系。

简述导致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是什么?

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随着价格总水平上升而减少。
在既定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此外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既价格总水平提高导致投资支出减少,反之亦然。

在一个特定的价格总水平下,任何引起总支出变动的因素都将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原因:
1、当政府税收时,家庭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政府减少税收,则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2、投资增加导致总支出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3、增加货币供给量将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而减少货币供给量,导致总需求曲线向下方移动。
4、政府购买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购买减少,总需求曲线向下方移动。
扩展资料:
总需求曲线有以下特单:
1、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某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上所需要的GDP水平。
2、决定、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两个经济原理是收支平衡和货币供求相等。
3、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降低,因而实际利率会上升,从而使投资、GDP和净出口减少。
4、总需求取决于真实货币供给。名义货币存量的增加使AD曲线上移的程度恰好与名义货币增加的程度一致,也就是说,名义货币的增加不会改变GDP,只能改变价格水平。
5、一般说来,扩张性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减税和增加货币供给-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信心也影响总需求曲线(信心增强时,AD曲线向右移动;当信心削弱时,AD曲线向左移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的原因

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的原因是因为投入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
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一般而言,供给量与价格会呈正相关。影响供给的因素包含:该商品的自身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总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或生产成本下降,经济的总供给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生产技术水平下降或生产成本提高,经济的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扩展资料:
供给曲线变化的几种情况:
1、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越高意味着供给量越多。
2、典型的劳动市场,供给曲线不规则。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随着工资进一步提高,工人劳动的供给反而减少,曲线向左弯回。
3、特殊商品市场如古字画等,供给曲线也可能不规则。它呈现的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4、成本的降低速率大于价格下跌速率的物品。按照我们正常思维来想,价格下降的话,厂商为了追逐利润,从而一定会减少供给,然而在这中成本也在降低且降低的速率比价格下跌速率还要快的情况下,厂商还是愿意生产的,该供给曲线的图形是凸向原点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供给曲线

AVC SMC SAC的关系

AVC SMC SAC的关系:
SMC曲线与SAC曲线一定相交于SAC曲线的最低点(点H)。在相交之间,平均成本一直在减少,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一直在增加,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在交点H,平均成本达到最低,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西方经济学家把SAC与SMC的交点H称作厂商的收支相抵点,只要商品的价格能够达到这一点,厂商的收支正好相抵,既不存在超额利润,也不会发生亏损。
SMC曲线与AVC曲线一定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点E),在相交之前,平均可变成本一直在减少,边际成本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在相交之后,平均可变成本一直在增加,边际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在交点E,平均可变成本达到最低,边际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西方经济学家称AVC与SMC的交点E为停止营业点,即产品售价低于此点时,厂商如果进行生产,连可变成本也无法补偿,因此决不会再生产。图像如下图所示:

扩展资料:
变动规律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后增。这是由于边际收益(或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所致。在边际产量递增阶段,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是递增的,因而,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劳动就是递减的,从而厂商为了购买劳动而增加的成本就会是递减。
在边际产量递减阶段,情况正好相反。因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决定了边际产量先增后减,在成本方面可以表示为边际成本曲线先减后增。即边际成本曲线呈U型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短期成本曲线

营业收入对比分析中有:量差、价差、结构差,当今年和去年销售两种以上产品时,各种产品比重不同所产生的

用实际营业收入与预算营业收入的差异分析来解释价量结构差异计算方式及其应用范围。 具体计算公式: •销售价格差异= ∑(实际产品销售价格–预算销售价格)* 该产品实际销售数量 •销售结构差异 = ∑(产品实际销售折大片占比 - 该产品预算折大片占比)*实际总的大片销售数量* 预算销售价格 •销售数量差异 = ∑(实际总大片销售量* 该产品预算销售占比 – 预算销售数量)* 该产品预算价格 价差、结构差、量差的计算及应用说明: •销售价格差异反映产品价格变化带来的收入变化。 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剔除实际对比预算产品增加或者减少的品种进行计算。 比如预算中不含某只产品, 而实际中有, 计算价格差异时就不能包含该只产品,否则整体结果将不能反映价格的真实变化情况。 •销售结构差异反映产品组成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收入变化。 计算时采用实际结构对比预算结构的差异来计算。 该结果反映了从产品单位售价的角度来评价产品结构是否得到优化。 •销售数量差异是假设预算价格以及预算结构均不变,单纯的数量变化所带来的收入差异。 所以计算中需要将实际总销售量按预算的结构重新换算出每种产品的销售量来对比计算。 同时在产品品种新增或减少的情况下,需加或减该种产品带来的收入差异。 •本分析法不适用于解释单只产品的预算差异。 比较同种单只产品时, 没有结构差, 只有价差和量差,此时,可以 把结构差与量差合并到一起来计算,即只计算价差及数量差异 此时量差 = ∑ (实际折大片销售数量 – 预算折大片销售数量)* 预算价格 价差计算方法不变。这也就是常见的价差和量差分析法。 两种分析法比较:•当总的收入有差异,而实际总的销售数量与预算销售数量一致,同时每种产品的价格也与预算相同时, 按两因素分析法计算出来的量差就与三因素分析法里计算出来的结构差一致。实际上,此时从销售的总量来看,不存在量差, 只有结构差。 收入差也就单纯是结构的差异引起的。•对于多只产品(或多个项目)引起的综合结果差异比较,三因素法可以回答价格变化,结构变化,以及数量变换分别的影响,分析更准确•对于单个产品,只需采用价量两因素分析法,因为没有结构差异, 三因素法计算总差异所衍生计算出来的单只产品的差异结果不具有意义。

总投资、动态投资、静态投资怎么区别?

1、从时间进行区别
静态投资采集某一时刻(一般以某年某月)价格水平所计算出的项目投资。
动态投资,是在建设期内,因建设期利息和国家新批准的税费、汇率、利率变动以及建设期价格变动引起的建设投资增加额,包括静态投资、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等
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之和。
2、从内容区别
静态投资包括:建设工程项目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在概算编制阶段难以包括的工程支出,如工程量差引起的造价变化)等组成。
静态投资是有一定时间性的,应统一按某一确定的时间即估算基准期来计算,特别是遇到估算时间距开工时间较远的项目,一定要以开工前一年为基准年,按照近年的价格指数将编制的静态投资进行适当地调整,否则就会失去基准作用,影响投资估算的准确性。
动态投资包括静态投资、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等。静态建设投与涨价预备费资构成建设投资
总投资包括四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3、从适用性区别
静态投资主要适用于对方案的粗略评价,如应用于投资方案的机会鉴别和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以及用于某些时间较短,投资规模与收益规模均比较小的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等。
动态投资适应了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的要求,更加符合实际的经济运动规律
总投资,反映投资的总规模,对于研究投资规模、投资效益、投资结构、投资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静态投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动态投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总投资

回归模型中,“控制年度和行业”是什么意思

一般是指多元回归中将年度变量和行业变量加入回归。
多元回归分析的X变量一般分为两种: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解释变量往往是论文中作者希望关注的变量,而控制变量则是也可以影响Y变量、X变量,但是并不是作者需要研究的变量,但是为了研究的严谨必须也考虑。
打个比方,假设我的Y变量是看“工资”,我的研究希望探究“性别变量”怎样影响“工资”,可是这里就有两个问题:第一,工资是随着时间变化的,过去的工资因为经济发展比较低而现在的工资高,男女加入工作的比例也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现在女性工作的更多;第二,工资是根据行业不同的,而男女的行业分布也往往不同。因此,如果不控制“年份”和“行业”两个变量,许多结论就无从下。例如我不控制行业和年份,得出了“工资女性较低,女性被歧视”的结论,有人可能就会反驳——女性在的行业往往是注重安稳而工资较低的,女性偏好安稳,因此并不是工资上有女性歧视,而是行业不同而已。所以为了真的发现女性是否被歧视,我就需要控制行业。比如看教师行业男性女性工资是否有统计差距?金融业?……
那么怎么控制行业呢?如果只有一个行业还好,可是行业很多,我们一个一个更改数据库做单变量回归是很没有效率的,这时我们就用到了多元回归的一个特性,每一个系数的含义是说:“控制其他加入多元回归的解释变量不变,这个解释变量变动1单位,则Y变动系数个单位”,因此我们就直接将行业变量(对行业变量的处理往往是考虑N个行业就加入N个不同变量,它们都是0、1的虚拟变量,0是指在这个行业里,1是指不在)和年份变量(直接加入时间变量)加入多元回归就可以得出“控制行业和年份”下的性别对工资的影响系数了。这样,我再分析出来就不会受到质疑。
实现这种回归,大部分统计软件都可以,包括SPSS,在写公式的时候按照我上述的方法在回归中添加入这些变量就可以了。

环球资源网等B2B盈利模式

上面介绍得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还有一种按询盘付费模式。

 区别于传统的会员包年付费模式 ,按询盘付费模式是指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不是按照时间来付费,而是按照海外推广带来的实际效果,也就是海外买家实际的有效询盘来付费。其中询盘是否有效,主动权在消费者手中,由消费者自行判断,来决定是否消费。尽管B2B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B2B市场还是存在发育不成熟的一面。这种不成熟表现在B2B交易的许多先天性交易优势,比如在线价格协商和在线协作等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传统的按年收费模式,越来越受到以ECVV为代表的按询盘付费平台的冲击。“按询盘付费”有4大特点:零首付、零风险;主动权、消费权;免费推、针对广;及时付、便利大。广大企业不用冒着“投入几万元、十几万,一年都收不回成本”的风险,零投入就可享受免费全球推广,成功获得有效询盘后,辨认询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后,只需在线支付单条询盘价格,就可以获得与海外买家直接谈判成单的机会,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供应商手里。

GDP指数和GDP平减指数一样吗

GDP指数即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GDP指数按不变价格计算,能在国家统计局中直接查询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有两种,一种是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的定基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指数(1978年=100),另一种是以上一年为基期计算的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
  GDP指数与实际GDP是同幅度变化的,只不过按第一种方式计算GDP指数时,将197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看做100,然后通过计算所得的实际GDP同比例折算为GDP指数。而按第二种方式计算GDP指数时,则将上一年的GDP看做100,然后通过这种价格水平计算的实际GDP折算为GDP指数。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又称GDP缩减指数 ,又译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物价指数,或implicit price deflator for GDP,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是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增长之商。GDP平减指数表达了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的比例关系。
  上述“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即现价GDP,“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constant-price GDP)或实质GDP。GDP平减指数也用来计算GDP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开支。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