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恩施传统文化 明天去恩施三日游,土司城,大峡谷,腾龙洞,怎样安排合理

2023-03-30 01:46:49 互联网 未知

恩施传统文化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东接荆楚,西联川渝,南通湘粤,北控三峡,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作用、地位、认识的深化,开发历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恩施文化建设的重点。 施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而形成、融合、演变,集汉文化、土家文化、苗族文化等于一体的地域文化。它既在不断地为适应和融入外部主流社会而努力,也不断地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来促进自身发展。 特色鲜明的恩施文化 恩施文化的传统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物质文化方面。恩施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像一幅人类生产发展的纵向剖面图。一手扶犁,一手打手机传统农业、近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并存,开始由农业为主向工业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 恩施文化的民族性,主要反映在恩施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从古至今都得到承认。唐宋时期的羁縻制,元至清中叶长达数百年的土司制,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到今天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恩施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对汉语言文字的运用、族群团结、宗教并存上。恩施“屏藩全楚,控制苗蛮、西连巴蜀,南通黔粤”处在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为了生存、生产和生活,交流在很早以前就由客观被动变为主观要求。自元末起,恩施先民就对汉语言有了自觉的运用,让恩施文化的发展走上了一条便捷的大道。在族群关系上,恩施境内三族、四族(汉、土家、苗、白)之家比比皆是,但都能和睦相处。在宗教信仰方面,恩施人占今结合,中外结合,在以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鬼神为主导的同时,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兼容并存。 恩施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民俗风情方面。恩施处在群山万壑之中,交通不便,使恩施文化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并传承至今。在婚丧嫁娶方面,谈情有“女儿会”喜哭丧闹,红事白事一样作为喜事办,别具一格。哭嫁,其时间之长,歌词之精,曲调之美,在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中都非常罕见,它与《陪十妹妹》、《陪十弟兄》交相辉映,形成了婚嫁中喜庆与忧怨并存的色彩。源远流长的“闹灵歌”、“跳丧”显示出恩施人悼死如庆生的一种极为超脱的生死观念。在衣食住行方面,更是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古朴风格:衣着“西兰卡普”,吃的“油茶汤”、“合渣”,住在吊脚楼,背力用打杵。 恩施文化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样性正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优质发展的目标。文化的作用日益受到更大关注。因此,深入研究恩施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筚路蓝缕,自强不息,崇大尚新,开放包容,忠信诚义”的人文精神,是恩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扩大开放、推进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加快恩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外力支持。恩施自建州以来,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下,享受到了党和国家巨大的政策支持,极大地推进了恩施的经济社会发展。当前要抓住贯彻落实中央、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机遇,加大争取和落实民族政策的力度,为加快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到更大的支持。 恩施文化是开发具有鲜明恩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支撑。我州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人文与自然相互交融,构成了一种当今时代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挖掘和开发利用其他民族、区域没有或已经废弃遗忘的文化习俗、民族文化资源是其共同的切入点。我州保存完整且风格独具的民俗风情,就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珍稀资源。近年来,我州积极开展的出版民族研究系列丛书、寻访民间艺术大师、实施民族文化再抢救工程等活动,已经为恩施文化的开发利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必须进一步找准优势,梳理出可供产业化开发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的挖掘它们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恩施文化资源的发掘 确立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运用战略。即努力发现、发掘、开发恩施文化资源,寻找其闪光点,形成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让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发展教育和普及文化科技知识,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二是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如利用民族习俗开发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提高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和民族饮食的商品化程度三是利用传统文化的社会效益功能,增强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开放包容、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意识、能力,促进恩施和谐发展。 着力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开发形成文化生产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是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恩施文化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优化、保护、开发、创新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要,按照传统文化、时尚消费的理念,努力将文化资源的“说头”变为“看头”、“亮点”变为“卖点”,从而形成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 发展以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让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因子通过运用产生现实价值,得到传承发展。历史上,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薄弱,但因为这样又使我们保留下来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像来凤县的舍米湖、宣恩县的小茅坡营、彭家寨、咸丰县的官坝……文化资源是这些地方可供利用开发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群众参与性强,投资见效快,资金回收周期短等特点,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有效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因此,要抓住我州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改观、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支持恩施发展的战略支点的机遇,积极开发具有地域和传统特色的编织、刺绣等民间工艺项目摆手舞、板凳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老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培育出文化名村、名品、名人,打造出一批依靠文化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榜样。

明天去恩施三日游,土司城,大峡谷,腾龙洞,怎样安排合理

我去玩过,给你分享一下我的路线吧。第一天,我上午或者中午到恩施,先去玩的土司城(50元),然后去的龙鳞宫(50元),都在城郊,然后因为我对恩施历史风貌比较感兴趣的,就去游览了恩施的老城,花了半天搞定。下午找了个本地餐厅吃点恩施的菜肴,晚上沿着恩施的亲水走廊走走,欣赏了恩施风雨桥夜景(廊桥建筑)。第二天,建议先去腾龙洞,(大峡谷景点比较累,留在最后一天),如果去腾龙洞,就不必去龙鳞宫了,都是洞穴。腾龙洞回来已经是下午,晚上有时间,可以逛逛恩施的超市。恩施的茶叶,药材不错,可以酌情购买。第三天,大峡谷,无以伦比的风光,山体变化多端,清江河谷深切,绝壁、瀑布、原始森林,美不胜收,有大河碥、大小龙门、云龙河瀑布、前山绝壁、马寨绝壁、朝东岩隧道、车坝水库、罗针田农庄、天楼地枕电站、铜盆水森林公园等11个景点呢,往返4小时加景点观光5小时。一共9小时,一定穿舒适的鞋子,做好腰酸腿疼的准备。

下雨天适合游恩施大峡谷吗?

最好不要去,因为下雨恩施峡谷会比较危险。

1. 恩施大峡谷,位于世界硒都——湖北省恩施市境内,被专家赞誉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是清江大峡谷一段。峡谷全长108公里,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 自然景区主要由大河碥风光、前山绝壁、大中小龙门峰林、板桥洞群、龙桥暗河、云龙河地缝、后山独峰、雨龙山绝壁、朝东岩绝壁、铜盆水森林公园、屯堡清江河画廊等组成。

武汉到恩施自驾游:

601 公里 – 大约 10 小时 3 分钟(此路线含有收费站)
湖北省武汉
1. 向东南方向,前往沿江大道 54 米
2. 在1路口向右转,朝沿江大道行进 2.3 公里
3. 在民生路向右转 850 米
4. 在中山大道向左转 500 米
5. 稍向右转,继续沿中山大道前行 3.3 公里
6. 从环岛的2出口上硚口路 150 米
7. 走左侧匝道,走月湖桥 1.0 公里
8. 继续前行,上江城大道 250 米
9. 右转走琴台大道 3.1 公里
10. 稍向右转,继续沿琴台大道前行 200 米
11. 在龙阳大道向左转 950 米
12. 下出口走汉沙公路/汉阳大道
继续沿汉阳大道前行 4.2 公里
13. 上匝道走中环线 1.4 公里
14. 下 汉蔡高速/仙桃/宜昌 出口走汉蔡高速
部分收费路段 35.0 公里
15. 下出口后走汉宜高速
收费路段 245 公里
16. 下 荆宜高速/沪蓉高速/荆门/襄樊/宜昌大桥/宜都/长阳/五峰/恩施/重庆/虎牙 出口走汉宜高速出口
收费路段 750 米
17. 继续前行,上沪蓉高速
收费路段 42.5 公里
18. 下 宜昌/高家堰 出口
部分收费路段 700 米
19. 继续直行 2.5 公里
20. 在318国道向左转 110 公里
21. 向右转,继续沿318国道前行 55.3 公里
22. 向右转上匝道,前往沪渝高速 73 米
23. 在交岔路口继续沿指向沪渝高速的方向向右,走沪渝高速
部分收费路段 64.4 公里
24. 下 龙凤坝 出口,前往318国道
部分收费路段 1.4 公里
25. 在318国道向左转 9.7 公里
26. 在209国道向左转 9.9 公里
27. 在 许家坪路 稍向右转 12 米
28. 继续前行,上施州大道 1.9 公里
29. 在209国道向右转
经过 1 个环岛 2.5 公里
30. 继续前行,上航空大道 500 米
31. 继续前行,上舞阳大道 500 米
32. 在舞阳大道一巷向右转 240 米
抵达湖北省恩施

重庆至恩施大峡谷武当山神龙架6日自驾游线路

6天时间要玩完这几个地方那开车很辛苦啊
第1日 重庆经沪蓉西到利川下高速(3小时左右),从利川直接可以到大峡谷,有专门的一条路(1小时),游大峡谷(至少3小时),开车回恩施(1.5小时),夜宿恩施。
第2日 恩施上沪蓉西到建始高坪下高速,经大支坪到巴东县城(3小时),过巴东长江大桥沿209国道,经溪丘湾到宜昌兴山(2小时),经神宜旅游公路到神农架,夜宿神农架。
从神农架到武当山的路不太熟悉了
武当山驾车到十堰-汉十高速-襄樊-襄荆高速--荆门-荆宜高速-宜昌-沪蓉西回重庆(全程10小时以上)

介绍一下岳飞的《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及赏析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1.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 2.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3.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 4.等闲:轻易,随便。 5.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6.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7.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写作背景: 岳飞 (1103-1141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建炎三年(1129年)秋,兀术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今武昌)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两篇都是)。唐宋时鄂州就是现在的武昌,当时岳飞被封为荆南、鄂、岳制置使,武汉市文物部门曾在司门口一带附近发现一块石碑,显示证实岳飞帅府就设在武昌。 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评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鄂Q是哪里的车牌

鄂Q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车牌(截至2019年)
根据各省各地区车牌代码编排规则,鄂代表湖北省,Q代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鄂Q就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车牌代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咸丰县、宣恩县、来凤县、鹤峰县。

湖北省其它地区车牌代码如下:
鄂A(武汉市)、 鄂B(黄石市)、鄂C(十堰市);
鄂D(荆州市)、鄂E(宜昌市)、鄂F(襄樊市);
鄂G(鄂州市)、鄂H(荆门市)、鄂I(黄冈市);
鄂K(孝感市)、鄂L(咸宁市)、鄂M(仙桃市);
鄂N(潜江市)、 鄂P(神农架林区)、 鄂R(天门市)、 鄂S(随州市)。
扩展资料:
关于车牌代码排序简介
1、车牌号的第一个是汉字,代表该车户口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
2、字母A是省会城市使用的车牌,这是全国统一的规定。
3、其他城市的排序是按照各市成为地级市的先后时间来排列的。有的是按城市经济的强优排的,也有的因为有行政区划的调整而设定,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号牌编号字符位数为5位,由阿拉伯数字或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阿拉伯数字从0到9共10个,英文字母从A到Z共26个。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百度百科-车牌号

导引按跷,研岐黄以医入道

“导引按跷”一语,据史料所载,乃出自《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导引按跷是早期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它的内涵是导引,外在治疗形式是按跷。能够进行导引按跷,首先需要有深厚的导引练功基础。导引在中国用于养生,治疗已经有5千年的历史,老寿星彭祖就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位导引大师。《山海经》西王母善啸、《吕氏春秋》中的“作舞”都是华夏先民疗疾祛病的导引方法。医家使用导引按跷为人治病,最具体、最完整的记载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巉石、挢  引、案杌、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这里的“挢引”就是导引按跷。“挢”通“跷”和“乔”,是举手、翘足之意。挢引就是通过抑按手足进行导引,即导引按跷。以上一段引文说明上古名医俞跗不但已经会使用汤剂酒剂之类的内服药,而且还特别擅长导引按跷。“俞跗”之“俞”即五脏之俞,指经络系统,“跗”即足背,含按跷之意。看来这位名医是因其擅长之法而被人所冠名的。同样,春秋末期著名医家扁鹊也精于此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有虢太子暴病尸厥,扁鹊入宫施治的史实。这段史实还有其它出处,如《周礼注疏》和《韩诗外传〉《说苑)等。下面就以成书较早的《韩诗外传》和《周礼注疏》为参考。《韩诗外传》对扁鹊治虢太子尸厥有这样的描述:“扁鹊入,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为轩光之灶,八减之汤,子同“药,子阳灸阳,子游按摩,子仪反神,子越扶形,于是世子复生。”而《周礼注疏》又有:“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上面的“按摩、反神、扶形、脉神”,都是导引按跷、导引按摩之术。尸厥是古人认为临近死亡的种危重险症。扁鹊利用导引和导引按跷救险救急,使太子“复生”,足见导引和导引按跷在早期中医治法中的重要性。扁鹊之学源于长桑君,长桑君与扁鹊过往十余年,授与扁鹊禁方书和药,扁鹊脉学从此产生。扁鹊的脉学不但能“诊脉”更能“治脉”,治脉之说即导引按跷。可是由于师承关系太过严格保守,除了东汉·华佗能集其大成外,到了后世也就难免走向衰落,无怪乎后人读《难经》只解“诊脉”不解“治脉”了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古法新生——导引按跷     中医的整个治疗体系都是建立在各种自然疗法的基础上的。从传统的划分来看,中医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而导引在中医外治法中又占有主导地位。我国现存最早奠定中医学基础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病传》有:“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这其中就清楚表明了导引行气是中医各科治疗的主导。早在秦汉时期,中医的治疗就可根据临床中所遇到的不同患者、病邪性质、病邪所处的身体部位和深浅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病邪盛衰变化与出没传递变,以导引行气为主导,相应地采用乔、摩、灸、熨、刺、焫、饮药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效地对各类疾病进行治疗,以减少痛苦和不良反应,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康复。上面所提到的“乔”即按跷,是在导引行气的基础上进行的。导引按跷在早期中医治疗中居于首要地位,前辈医家用它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可是在今天导引按跷竟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无论在中医的教学还是在临床治疗中都很难寻觅到它的踪迹。沉寂了两千多年的导引按跷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医疗方法泥?下面将对其历史和现状作详细阐述。     1 导引是华夏先民生存斗争中的养生却病方法,导按跷是早期医家的主要治病方法    导引按跷是早期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它的内涵是导引,外在治疗形式是按跷。能够进行导引按跷,首先需要有深厚的导引练功基础。导引在中国用于养生,治疗已经有5千年的历史,老寿星彭祖就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位导引大师。《山海经》西王母善啸、《吕氏春秋》中的“作舞”都是华夏先民疗疾祛病的导引方法。医家使用导引按跷为人治病,最具体、最完整的记载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巉石、挢  引、案杌、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这里的“挢引”就是导引按跷。“挢”通“跷”和“乔”,是举手、翘足之意。挢引就是通过抑按手足进行导引,即导引按跷。以上一段引文说明上古名医俞跗不但已经会使用汤剂酒剂之类的内服药,而且还特别擅长导引按跷。“俞跗”之“俞”即五脏之俞,指经络系统,“跗”即足背,含按跷之意。看来这位名医是因其擅长之法而被人所冠名的。同样,春秋末期著名医家扁鹊也精于此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有虢太子暴病尸厥,扁鹊入宫施治的史实。这段史实还有其它出处,如《周礼注疏》和《韩诗外传〉《说苑)等。下面就以成书较早的《韩诗外传》和《周礼注疏》为参考。《韩诗外传》对扁鹊治虢太子尸厥有这样的描述:“扁鹊入,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为轩光之灶,八减之汤,子同“药,子阳灸阳,子游按摩,子仪反神,子越扶形,于是世子复生。”而《周礼注疏》又有:“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上面的“按摩、反神、扶形、脉神”,都是导引按跷、导引按摩之术。尸厥是古人认为临近死亡的种危重险症。扁鹊利用导引和导引按跷救险救急,使太子“复生”,足见导引和导引按跷在早期中医治法中的重要性。扁鹊之学源于长桑君,长桑君与扁鹊过往十余年,授与扁鹊禁方书和药,扁鹊脉学从此产生。扁鹊的脉学不但能“诊脉”更能“治脉”,治脉之说即导引按跷。可是由于师承关系太过严格保守,除了东汉·华佗能集其大成外,到了后世也就难免走向衰落,无怪乎后人读《难经》只解“诊脉”不解“治脉”了     2 《导引图》和《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医学文献    70年代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和80年代在湖北张家山出土的简书《引书》都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有关导引治病的专著。《导引图》从上至下共分4排,每排11个,共44个导引图式。其中一排第10图,三排第11图,四排第6、10、11图都是按跷动作。《导引图)44个图式中有专门针对各种疾病进行治疗的文字说明13个。如“引温病”、“温病”即中医所说的伤寒病与时令病;“厥”“烦”、“腹中”、“引积”都是指脏腑失调的三焦病症,“引项”、“引痹痛”、“引膝痛”都是颈项和四肢关节、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外科病症;“痛明”和“引聋”指目痛不明、耳聋等五官科疾病。这些具体详实的资料再一次清楚地表明至少在汉初,甚至先秦我国已经在广泛地使用导引和导引按跷治疗内科、外科五官科和传染科等各种疾病。    3 秦汉是导引学的高峰时期,《黄帝医经》确立了导引和导引按跷在中医理论体系和治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黄帝医经》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巨著。它收集、整理和总结了我国上古以来直至汉代的大量医学经验和成就,打破了从前大量医学文献散落在各家各派的复杂局面,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体系,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被奉为“至道之宗”,而导引又被《黄帝医经列为其治疗体系中的主导。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医经分为《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内经)有《素问)和《灵枢)共18卷,《外经》中有《黄帝杂子步引》和《黄帝岐伯按摩》共22卷。〈黄帝岐伯按摩》则是一部导引按摩专著。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在《黄帝医经》体系里,导引及导引按跷、导引按摩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令人遗憾的是,这两部珍贵的医学文献早已亡佚,后辈学生竟然无缘看到它们的全部真实面目,只能在严格的师徒相传中,经过自己长年的艰苦磨炼,再去摸索探导前人留下的没有路标的道路。    〈黄帝外经》不复存在,但仅就《黄帝内经》也足以说明问题。现存的《内经)有《素问》、《灵枢》两书。素问》是一部中医理论性专著,而《灵枢》实际上是部针经。尽管如此,导引和导引按跷也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上文提到的《灵枢病传》外,在《素问)《灵枢》的其它篇目中,涉及导引和导引按跷的地方就有十多处。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血实宜诀之,气虚宜掣引之(‘掣’同‘导’)”。〈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素问)、《灵枢》的有关篇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黄帝医经继承了秦汉以前早期中医重视导引按跷、导引按摩的传统,设专著和在其它篇目多次论述导引按跷和导引按摩。  ②导引行气是“黄帝医治疗体疗体系”的主导,它单独使用或指导其它治疗方法:乔(按跷)摩(按摩)、灸(艾灸)熨(热敷)、刺(针刺)、焫(火针)饮药(服药)。  ③《黄帝医经)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外治法优于内治法,而导引按跷又在外治法中占有首要地位。  《黄帝医经》重视导引和导引按跷,反映了当时医学界的真实情况,把导引和导引按跷推向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峰。     4 东汉时期直至隋代导引和导引按跷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东汉末年华佗以其导引、针灸、麻醉和外科手术著称于世,华佗(五禽戏》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导引功法。在《三国志,华佗传》中有华佗导引针灸的精彩记录:“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华佗针灸是在导引行气的基础上进行的。取穴、刺灸都是根据病邪出没随机进行,就是《灵枢》所说的“以痛为俞”、“劫而刺之”,针灸过程导引气血、劫引病邪,当然取穴不过一两处,刺灸不过转瞬之间,疾病即可痊愈。这不是神话,这是导引的威力。    华佗以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葛洪、陶弘景也擅长导引。但令人费解的是,《黄帝内经》以后,导引经常被提及,而按跷则逐渐被人淡忘了。直至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问世,才重提导引按跷。《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论述疾病的病因、病机、诸候分类、诊断和治疗的专著,此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是其“有病而无方”,在详细论述每种症候的基础上,提出的治疗方案基本上未设方药,而是辨候施功法,提供了多种导引治疗方法。《诸病源候论》配有导引的有156候,与其相对应的导引法就有213种。其中的卷27有:“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这是今天能看到的较为接近导引本质的解释。     5 唐代以后导引按跷被后人淡忘    唐代以后,一些主要的医学著作便很少把导引按跷当作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后世医家对导引按跷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唐代王冰的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明代张介宾又有:“按:捏按也;骄:即阳骄、阴骄之义。盖谓推拿溪谷骄穴以除疾病也。”所以,到了现代就干脆把按跷当作推拿了。那么导引按跷的内容和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6 导引按跷紧手寸口,诊脉、治脉    导引按跷的内涵是导引行气,行气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潜意识高度入静的放松状态。实现其主要有3个基本途径:第一是调心,就是古人说的要“元神”而不要“思神”,即潜意识;第二是调息,就是吹嘘呼吸;第三是调身,就是或站或坐或卧,使身体保持良好的放松状态。导引古时又作“導枵”。“从寸道声,以寸引也”。这句话就把导引按跷的形式与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了。导引按跷在行气的吹嘘呼吸中或捉腕持手,或捉踝持足,对病人身体内脏腑、经络、筋骨、关节、皮肉等进行深层次的调节,再辅以点穴、拍击、拂、爪、劈砍等刺激。在这一点上,导引按跷与印度瑜珈术有不谋而合之处。佛经《涅槃经》中就有“捉持按摩”。导引按跷“捉腕持手,捉踝持足,紧守寸口”(腕、踝有‘上三寸和下三寸’之说)是《黄帝内经》和《难经》的要旨。〈灵枢·一难》又云:“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寸口既然是脉之大要会,能候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病,决生死吉凶,也一定能够治十二经脉、五脏腑之病,决死生吉凶。这种辨证思想在《黄帝内经》中就  表现得更充分完整。    在三国吴太医令吕广注《难经·八难》中有:“夫气行之脉者,起于两肾之间,主气,故言肾间动气;挟任脉上至喉咽,通喘息,故去呼吸之门;上系手三阴阳为支,下系足三阴、三阳为根,故圣人引树设喻也。”既然人的脏腑经络系统相似于树,那么腕与手就是树的枝叶,踝与足就是树的根须了。导引按跷可以调节树的枝叶和根须,为其输送能量和营养,当然就能调节树的生长,治疗树的病害了。     7 内外邪的传变过程与途径    中医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素问太阴阳明论》有:“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手足是外邪入侵的门户,这也是导引按跷治疗着眼于人的手足之另一重要原因。而身体受外邪致病后,疾病发展传变是个由表及里的过程。《素问·皮部)云:“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经,留而不去,传入腑,廪于肠胃。”而内伤致病多是由于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累及脏腑。其病情的发展传变方向则是由里及表;脏腑先病,不治,即传至经脉,转而传至络脉,继而传至皮部。     8 导引按跷,吹嘘呼吸,声、意、气、力贯注输布,劫引病邪,漱涤五脏    导引隐含“劫”和“引”两重意思。“劫”,劫持、挟持之意,指拦截阻断病邪的发展传变。“引”,牵引引导之意,即牵引、引导病邪脱离人体,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逆转,导引按跷中的“劫”与“引”是着眼于人的手足,通过“声”与“意”的配合来进行的。    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外部世界的各种声音与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系统的功能与疾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素问五藏生成》有:“五藏相音,互影响的关系。在(素问·五藏生成)有“五藏相音,可以意识。”后人注:“音,谓五音也。夫肝音角,心音徽,脾音宫,肺音商、肾音羽,此常应也。然其互相胜负,声见否藏,则耳聪心敏者,犹可以意识而知之。”而我国古代的另一部著作《群经音变)则更具体的阐述了经络系统与声音的关系。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声音能调节和改变人生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    导引中运用声音的“劫”与“引”都使用行气中的“嘘字诀”。“嘘字诀”在导引的调息中是开口发声的呼气法,口形呈圆形,它有张力,刚性,属阳,有生发和温热作用,在导引按跷的补泻中属泻法。“嘘字诀”的音调高亢而圆利能透过病人的皮部、络脉、经脉直至脏腑。“嘘”声入经络,震脏腑,阻断病邪传变,劫引病邪,强制病邪脱离宿主。中医的补泻是辨证统一的。导引按跷的“补”使用行气中的“吹字诀”。“吹字诀”也是开口发声的呼气法,口形成扁平状。它松弛,柔性,属阴,有收敛和清凉作用,能渗入皮部、络脉、经脉、直达脏腑。“吹”声人经络,濡养脏腑调和气血、阴阳。一“嘘”一“吹”,一“泻”一“补”,驱除病邪,培补元气,病人得以康复。正如老子所说:“或响或吹,绵绵呵其若存。”导引按跷中运用意、气、力”的“劫”与“引”,是使用行气中的“布气、点穴、拍打、拂爪、劈砍”等手式来劫引病邪。扁鹊尽见“五藏症结”,华佗亦然。导引按跷紧守寸口,捉持按摩,通过手足以意领气,以气引力,“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捉腕持手,捉踝持足,通过手足疏通经络,漱涤脏腑,劫引病邪。按跷之义就在于此。

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

“四方”是什么意思?

四方有6种解释,分别是: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例句:西汉 戴圣《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白话译文: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作弓,蓬草为矢,射天地四方。
2、天下;各处。
例句:现代 柳杞 《好年胜景》:“他的父辈是个爱交游的流浪汉,凭一付担子,走遍四方。”
3、指四方诸侯之国。
例句:先秦 佚名《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白话译文:武王受得天之祜福,所以四方诸侯都来贡献庆贺。”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
东汉 班固、陈宗等《东观汉记·马廖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白话译文:京城中喜好梳高的发髻,比京城外的要高一尺左右。
5、指四方之神。
例句:西汉 戴圣《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白话译文:天子供奉天地,供奉四方之神,供奉山川,用五种方式供奉祭祀,每年都这样。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
例句:《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
白话译文:我在这里居住了快70年了,也没有见过有那个英雄豪杰是正方形的脑袋的。
扩展资料:
相关词语:
1、四方八面 [ sì fāng bā miàn ] 
基本释义:到处;各个方面。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岳禅师》:“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
白话译文:突然遇到从各个方向来的事情,让我如何生存?
例句:郭沫若《新华颂》:“多种族,如弟兄,四方八面自由风。 ”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范围广。
2、志在四方 [ zhì zài sì fāng ] 
基本释义: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白话译文:我听说男子应该志在四方。夫君正在壮年却不追求仕途,只是守着妻子不找出路?

恩施土司城英文介绍

恩施土司城
Enshi city of toast
恩施土司城
Enshi city of toast
恩施土司城
Enshi city of toast
恩施土司城
Enshi city of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