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台湾民宿产业的特性 农村土坯房如何改成民宿酒店

2023-03-11 03:02:04 互联网 未知

台湾民宿产业的特性

民宿本是住宿业中的一种,但因为台湾民宿的特有性质,比如独特的建筑造型和气质、主人的亲和力和精致舒适的房间布置,以及纯粹田园式的居住环境,美味的餐点,而使其自身即成为旅游吸引力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很多人来民宿是为了纯粹体验民宿而非为了到该地区旅游。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与大自然对话的窗口,使久居都市的人能在这里接受大自然环境的洗礼、观察自然景相、倾听蛙鸣鸟唱。
依据台湾民宿管理办法,合法民宿的房间数最少5间,最多15间。大多数民宿规模都在5到10间之间。虽然房间的数量局限了民宿接待团体游客的能力,却促进了主人与客人间的亲密接触,也便于主人对房间布置的创意和发挥,更增加了其吸引独特消费习惯客源的魅力。
民宿在开办之初,多只提供基本的住宿设施,价格也相对较低,其后,开始出现特色产品,并开始注重休闲气氛的营造和房间的舒适性,当时很多小木屋的产品就很受台湾人的喜爱。现在,台湾民宿越来越注重多样化发展,很多民宿融合了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要素,再加上创意和美学元素打造成了颇具特色、不同主题的民宿产品。如异国风情主题、家庭温馨主题、怀旧复古主题、原住民风情、田园乡村主题、人文艺术主题等等。
台湾的民宿产品极具创新性,其创新性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打造创意主题的能力,二是导入餐旅专业服务的能力,三是运用资讯科技与多元行销的能力。这些创新使得台湾的民宿产品从最初的提供早餐和住宿的家庭旅馆模式发展成为多附加值的、提供给游客多元化选择的旅游产品。并且使游客接受到了更高品质的服务,使游客能够花最低的成本搜寻到最完整的民俗信息。

农村土坯房如何改成民宿酒店

泥墙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因此土坯房主要的基础材料不要动,还是土坯为主,但是要整理下,要让外立面整齐,内部可以用玻璃、分隔材料等做好基底,地面用水泥地面抬高下就行,只要不潮就可以了,房间的地面可以考虑木地板

民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中了几条

1缺乏规范 对于民宿,我国没有相关的管理规范进行直接监督和指导。目前,民宿都是民间自由发起,不完全属于旅游业,也不完全属于酒店行业。一个蓬蓬勃勃大规模开发的领域,却没有全国性的指导规范,更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依据,让众多民宿身处尴尬局面,无法为自己正身,从而游走在灰色地带。 因此导致各地民宿质量参差不齐。比如,莫干山的民宿评价极高,而云南的民宿却常有顾客投诉。 就目前而言,由于无法可依,因而也无法完善民宿的监管,无法保证民宿的服务质量。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民宿行业发展过快,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及时出台;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民众素质偏低,没有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融入到民宿业态中。
2缺乏合理的区域规划 由于民宿一般只有几间房,规模甚小,因此,单打独斗的一家民宿,很难成气候。民宿的存在,必然依托当地的区域经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民宿有很大依赖性,那么民宿的区域规划自然也就非常重要。但是,遍观国内的民宿业态,表面上看在汇聚,实质上却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战法,要么形态各异、运营方式各异,要么相互模仿、逐渐趋同。而且,大部分没有行业协会、社会服务体系,更别说统一规划了。长此以往,资源内耗、局部恶性竞争,很难形规模效应,更没有地方品牌和地方特色了。
3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不但包括道路、水电、网络、停车场、厕所、消防设施、安全监管系统,还包括社会服务体系,以及政府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据调查,符合这个条件的区域不多。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发展民宿的区域,都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 民宿,是一个集群性非常强的产业,因此,民宿必须要抱团发展,同一区域共享基础设施。但是,公共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个体民宿肯定会走向单打独斗,自立门户,一切问题自己解决,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民宿的成本,抬高了民宿的消费单价,而且,导致同一地区的民宿无法形成合力,甚至产生恶性竞争。
4缺乏品牌意识 台湾、日本等地做得好的民宿,大多数民宿主人本身就是当地居民,能够长期安心居于民宿,发展民宿,因此,他们能够承受缓慢的发展,能够沉淀多年发展积攒的人气和经验,打造品牌。 而大陆的民宿不同,很多运营民宿的个体从业者是资本下乡,完全是一腔情怀进入这个领域,个人感情占据主导地位,前期根本没有考虑品牌培育问题。 这里面,有些人是为了个人的情怀,想到某种风格就开始做,完全没有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有一些人是为了做农村地产,进行大范围模仿,毫无新意可言。这样这种随机的、碎片化建设和运营的民宿,都是没有办法创造好的品牌的。
5缺乏市场认知 既然我们把民宿当做一个产业来做,那么,它必定是要盈利的,至少,要增加收入。就像农家乐一样,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增多,本地居民开个农家乐小馆子,旅游旺季做做农家乐,淡季则做做农业生产,如此一来,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发展民宿,其本意也如此。 那么,如果是以个人情怀做民宿,就无需讨论是否盈利的问题,个人住住就好。如果是一种投资行为,挣钱是必须要分析分析的。 民宿的入住率到底有多高?这其实是一条遮羞布,局外人很难揭开看一看的。 我本人在想,如果你的民宿周边没有景点,没有较大的游客量,那就得好好考虑每年的接待量了。接待量上不去,谈何盈利呢?
6同本土居民紧张 发展民宿,毕竟地点在农村。民宿主人做生意,总得考虑一下周边居民的感受。那么,问题就来了。你如何考虑他们的感受?如何照顾他们的感受?如何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呢? 跟农民打交道,说容易也的确是很容易,说难也很难。为何这么说?因为我见过农村的憨厚的大叔,也见过泼辣的妇人。 很多民宿从业者对农村的形势估计不足,没有考虑农民的感受,或者是对农民的期待过于理想化,后期运营的过程中才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各种纠纷、各种阻拦、各种要挟,让许多民宿从业者叫苦连天。 因此,我们建议,从事民宿行业之前,就要调查好农村当地的现状,做好充分的沟通。

荷花淀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分析

一、故事的优美
《荷花淀》虽然取材于战争题材,是以战争为总体背景,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作为故事的中心事件,但孙犁的审美趣味并不在于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在于表现荷花淀的人民在生活和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优美,诸如儿女情长、农家欢乐等等。
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包括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方面,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之。
1、情节的淡化
一般战争题材的小说,往往重点在于刻画人物,凸现人物个性。展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叙述复杂的故事情节等,而《荷花淀》从自身的审美原则出发。为了更好表现优美,小说极大的抽离了战争的残酷性元素,淡化了战争中的各种矛盾,从而大大的淡化了故事情节。首先,小说简化了战争场面。一场激烈的枪战在《荷花淀》中变得非常简洁而流畅。没有过细地描绘战争场面。试看以下两段文字:
“但是那些隐藏在大荷叶下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味。”
这就是小说中激烈枪战的全过程,可谓惜墨如金,相当轻描淡写。战争场景的简化,使作品更多地关注或凸现人性之美,更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
其次,小说以很大的篇幅描绘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以及“战后打扫战场”等场景,从而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荷花淀人的质朴和纯洁,勇敢和乐观等等品质。
正因为如此的详略安排,如此的匠心独运,所以小说大大淡化了故事情节,从而在这纯美的诗话的情节中去呈现优美的审美原则。
2、环境的优美
虽然是在战争年代,但是作者给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水生嫂”设置了一个非常的诗意的出场环境:月亮、女人、苇眉子。这些美的意象建构成一个和谐、优美的乡村风情环境。接着,作者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白洋淀迷人的景象: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洁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段优美的文字,为人物活动设定了一个特定的氛围。小说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替代了哀鸿声声、狼烟烽起的战争环境的描写。纵观小说各个部分,都是以美丽的白洋淀水乡作为背景,芦苇、芦席、薄雾、清风、荷花、菱角、湖水、野鸭..这些意象构成了白洋淀的绮丽的风光,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
小说的几个主要情节都安排在白洋淀旁,都穿插着这份美丽。而这些“美的极致”正好可以去反衬践踏这份美丽的日本侵略者的“邪恶的极致”。这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观下所描绘出来的战争环境。
3、人物的人性美
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并不因为情节的淡化而使人物形象模糊。作品通过对话、细节设置等手段充分挖掘了人物的人性美。
如小说开头“夫妻话别”的场景,其中对白精彩。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当水生说他第一个报名去部队时,女人有两句话,第一句是“你总是很积极的。”第二句是“你走,我不拉你,家里怎么办?”很简单的话语,却很形象地写出了水生嫂既留恋丈夫,有点不舍,有点怨艾,又深明大义,有点自傲的复杂心态。接下去水生嫂一连串的“嗯”字也令读者想象思考,更好地凸现水生嫂是个有血有肉、生气盎然的女人。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示水生嫂的心理矛盾,不仅能从中观照出她的心灵美,折射出崇高的人性美,而且,这个人物也更丰满,令人信服,产生阅读审美。
小说中设置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同样折射出人性美。如战争结束后,有这么个细节: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他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水生)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这个细节内蕴丰富。它很好地表明了水生怨中有爱的微妙心理,但更多的是展现温情,从而更好的地展示了水生们的人性美。
二、叙述的优美`8
很多小说的故事的不寻常也许是因为叙述的不寻常所致。相反,如果叙述得很平庸,可能令原本精彩的故事变得寻常。<荷花淀)之所以成为名篇,不仅因为故事的优美,而且还在于叙述的优美,完全做到了“心理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再是那么一回事。”(见朱光潜<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行文的散文化
读完《荷花淀》后的一个感觉即是行文的散文化。首先,小说结构的散文化。小说采用纵剖面的方法,沿着时间的顺序娓娓道来。叙述时围绕着中心疏密有致的安排材料,“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等场景采用工笔描绘。另外,荷花淀风光也采用工笔描绘,十分详尽。而其它内容则采用粗线条的勾勒或侧面暗示,给人以内在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打破了叙述的平铺直叙,产生阅读美感。
其次,小说结构的流畅性。小说行文简洁,尤其写战争场面十分简略,自不必多说。这里说一下小说对人物的刻划。小说的几个人物都表现他们的人性美,所以冲突不明显,大多靠对话凸现。几种刻划人物性格的手段中,最少用及的恐怕是肖像描写了。小说中只有一处提及水生肖像:“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而且面部描写不着一字。而对水生嫂们的肖像描写更是惜墨,只有偶尔在景物描写中似乎点到。因为大段的肖像描写必然会破坏小说的流畅和阅读感觉的连续性。所以,《荷花淀》中对人物肖像的淡化.保证了小说结构的流畅性。
2、语言的优美
《荷花淀》的语言清新、质朴,富有浓郁的抒情味。最突出的应算是精练和乡土味。透过这些语言的表层,我们可以感受到画面感和音乐性,可以感受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看下面句子: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好大的气。”
如此句子,俯拾即是。从中可见小说语言的精练和乡土性。而小说中的对话更是简洁质朴而内蕴丰富。如“夫妻话别”中的对话,很朴素的语言,却充分展示出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内心世界:水生没话找话,女人察言观色;水生憨厚纯朴,女人机敏多情。又如“探夫遇敌”这个场景中,几个女人的对话,也是话语不多,却写活了各异的性格,或乖巧伶俐,或憨厚质朴,或谨慎稳重,或忸怩羞涩。
小说的语言保持着一种乡土味,也就保存了他的乡土文化的形式,具有文化的价值。《荷花淀》中的这些对话,就是植根在这个位置上,用其特有的荷花淀式的方式叙述。因此,作品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作品中的语言的简洁还表现在含蓄上,留给读者一些叙述的空 让读者去思考体味。总之,《荷花淀》也以语言的优美创造了作品的优美。
据此,我们断言,孙犁的《荷花淀》通过故事的优美和叙述的优美,向我们呈现了“真善美的极致”,向我们呈现了他的审美原则——优美。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社科部)